今天是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打印 中国天气首页 生活 旅游 繁體中文
中国天气网>云南 > 云南首页 > 天气要闻

云南鲁甸抗震救灾气象服务系列报道之一用真情庇护灾区安全

【字体:   2014-08-23 17:01:23   来源: 中国气象报  

8月3日16时30分,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发生里氏6.5级地震。地震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协调各方力量,全力投入抗震救灾。

中国气象局在第一时间启动应急响应,动员全部门力量,按照中央统一部署,迅速恢复震区气象业务,开展抗震救灾气象保障服务。

8月,正值云南雨季,强降雨、雷暴天气频发。此外,鲁甸位于高海拔地区,昼夜温差较大,这些因素均可能影响抗震救灾。如何有效防御灾害性天气引发的次生灾害,给震区群众提供安全保障,是震后气象保障服务必须面对的考验。

及时,震后10分钟启动服务

“你们的预报太准了,感谢!”8月12日,在云南省政府常务会前,昭通市市长张纪华径直走到省气象局局长程建刚面前,紧握着他的手说。

张纪华这次专程致谢,是因为气象部门及时、准确地预报了震区10日至12日出现的强降雨过程。

在鲁甸地震刚刚发生后,气象应急服务就马上启动。3日16时40分,昭通市气象局进入“应急状态”。在确定震中位于鲁甸县龙头山镇后,市局工作人员迅速与鲁甸县气象局联系,确认受灾情况。

很快,消息传到北京,中国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郑国光立即中断手头工作,拨通程建刚的手机。而此时,程建刚正随云南省省长李纪恒率领的工作组,赶赴鲁甸。

3日17时30分,第一期抗震救灾气象服务专报发出;18时20分,省气象局正式启动应急响应。

19时许,工作组到达鲁甸县。在距离龙头山镇约5公里的地方,道路被塌方的山石阻塞,他们弃车步行。当时,震区依然余震不断,不时有小规模塌方出现,工作组将行李留在车上,轻装前行。

一路上险情不断,程建刚不断和气象专家电话联系。经过分析,专家确定当晚震区会出现降雨。身在最前线的程建刚将消息迅速传给救灾人员,工作组也没有选择折返回车上避雨。

那一晚,李纪恒主持的现场办公会在雨中进行……

测雨,影响救灾的最关键因素

为什么要最先关注降雨?这是因为,在地震发生后,降雨可能诱使已经疏松的土石发生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不仅威胁震区群众安全,而且使救援通道难以保持顺畅。在做好震区降雨预报的同时,气象部门特别关注进出震区公路沿线的降雨天气。从5日起,省气象局开启震区交通沿线分路段精细化6小时滚动预报。

根据汶川抗震救灾气象服务经验,从地震发生伊始,气象专家就关注出现堰塞湖的风险,并将堰塞湖及其上游地区降雨情况作为预报预警服务重点。云南省水利厅厅长陈坚在红石岩堰塞湖排险指挥部总结会议上指出,在堰塞湖排险过程中,气象部门做了大量工作。

然而,想做好震区降雨预报,尤其是短时临近预报谈何容易?云南特殊地形导致天气气候局地性特点明显,素有“十里不同天”之说。过程总降雨量好把握,精确到何时何地下雨、下多少雨则是个难题。为加强监测预报力量,3日晚,全省调拨三辆移动气象站(车)进入震区;7日,移动雷达车进入震区。

“鲁甸这里山高沟深,单靠固定雷达扫描会有很多盲区。移动雷达可以架设到震中附近,对做好短时临近降雨预报很有帮助。”移动雷达站值班人员余加贵如是说。10日夜晚,他和同事彻夜未眠,在次日3时监测到大范围雷达回波。接到余加贵的电话汇报后,昭通市气象局立即发出强降雨短临预报预警服务信息。

这便有了张纪华专程致谢的那一幕。气象部门不仅提早预报,更在降雨来临前给出准确信息,为科学救灾提供了可靠依据。

测温,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

震后,龙头山镇最常见的警示语就是“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鲁甸空气稀薄,在没有降雨的日子,白天日照强烈,晚上气温下降迅速,较大的昼夜温差容易使震区群众的免疫力降低。

在安置点,帐篷架设较密集,通风条件较差。根据气象服务人员现场监测,以8月9日为例,龙头山镇龙泉村安置点正午气温可达33℃左右,而帐篷里还要再高出5℃。尽管目前震区没有大的疫情、病情出现,但云南省疾控中心副主任赵世文仍对安置点的气温非常关注,这是因为鲁甸原本就是云南省结核病的高发区,而高温潮湿、通风条件不好的生活环境,会诱发结核病,使该病发病率升高。

医护、防疫人员的担忧没有逃过气象人的眼睛。省气象台在地震发生后实行双首席值班,增发逐3小时的震区天气预报;市、县两级气象台针对临时安置点制作了更为精细化的预报产品,尤其关注帐篷内外、昼夜交替的气温变化;前线服务人员也主动与医疗志愿者交流,了解防疫工作对气象预报服务的需求。

在地震中,龙头山镇自动气象站损坏严重。为做好精细化预报,技术人员在震区重新安装了新自动站。

那么,预报信息能否送到震区群众手中?从8日开始,设在安置点的“国家应急广播电台”开始滚动播放天气预报;参与救灾的第14集团军前线指挥部的大喇叭也会发布最新气象预报信息;相关预报服务产品也被及时送达村镇干部。“什么时候应该开窗透气,什么时候应该离开帐篷防止中暑,有专人来提醒。”住在灰街子安置点的村民杨德斌说。

鲁甸县公安局特警大队民警管仕相说,以10日至12日的强降雨为例,9日那天,他就通过免费短信获悉了降雨、降温的消息,“根据气象信息,民警可以及时询问群众的帐篷是否漏雨,保暖物资是否充足,以便提供帮助。”

防雷,牢记容易忽略的危险

在抗震救灾工作中,人们往往会忽略一种危险——雷电。

据统计,鲁甸每年雷击日数达80多天,8月份又是雷暴活动活跃期。临时安置点一般建在平坦开阔处,尽管降低了余震给群众带来二次伤害的可能性,却也加大了雷击风险。

在汶川地震应急服务中,气象部门就提出了震区防雷安全问题。对此,程建刚心里有数,因而在8月3日晚间,李纪恒雨中召开现场办公会时,他便在发言中提出,要重视防雷问题:帐篷不能建在河谷处,群众要避免在新架设的电线附近活动,应加强震区群众防雷科普宣传。

在北京,震区防雷安全问题同样备受关注。中国气象局委托在汶川地震气象服务中积累了丰富经验的四川省防雷中心技术人员,到鲁甸安装防雷设施。

震后,来自四川省气象局的9名工作人员凭借肩扛手提,携带避雷针及相关设备,步行5公里进入震区。安装防雷设施的条件也很艰苦,几乎需要纯手工操作,为此,技术人员每天要工作9小时以上。

8月10日,赶在强降雨来临前,技术人员在龙头山镇安装好9套防雷设备,基本可以覆盖所有临时安置点、救灾人员驻地。

与此同时,防雷意识也深入人心。“科普材料已发到每个帐篷,大家都很爱看。现在连小孩子都清楚这些柱子是用来避雷的。其实,遭灾之后,人们反而更愿意了解什么是灾害、如何避险。”53岁的龙头山镇龙泉村老支书蔡官文这样告诉记者。

中国气象报记者段昊书 冯颖 通讯员李晓燕

(来源:《中国气象报》2014年8月22日一版 责任编辑:张林)

编辑: 中国天气网云南站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天气网”。
收藏此页】 【打印

相关新闻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帮助- 人员招聘- 客服中心- 版权声明- 网站律师- 网站地图- 商务合作- 广告服务- 手机版

    客服邮箱:service@weather.com.cn 广告服务:010-58991910
    Copyright©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2008-2024)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制作维护: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云南省气象局
    郑重声明:中国天气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证010385-2号 京公网安备11041400134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050053